你好,如果你提拔到事业单位的管理八级岗位(副科),那就仍是事业编制;如果你提拔到机关的副科级职务,那就变成了公务员。
首先,谈一下编制的误区。根据《机构编制工作条例》,我国的编制只有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两种,没有所谓的参公编制、工勤编制、国企编制等等。
行政编制存在于各类机关之中,包括党政机关,人大、政协、监察、审判、检察机关等等;事业编制存在于事业单位之中,包括公益一类、公益二类事业单位。
机关只能设置行政编制,不能设置事业编制;事业单位只能设置事业编制,不能设置行政编制。
所以,想要界定你提拔后的身份是否属于行政编制的公务员,最简单的就是弄清楚你提拔后担任的岗位属于什么单位、人事关系在哪个单位、有没有填写《公务员登记表》。
其次,谈一下副科的概念。很多朋友习惯性地将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称为副科、正科、副处、副处等等,其实是不准确的。
事业单位实行岗位分类管理,肩负管理职责、领导职责的叫做管理岗职员,从高到底分为1——10级。其中,8级岗位对应公务员的副科级职务,7级岗位对应正科级职务,6级岗位对应副处级职务,5级岗位对应正处级职务,而后以此类推。
可以看到,管理岗位和公务员领导职务只是对应的关系,不是相等的关系。不过,体制内为了称呼、交流的方便,一般很少说8级岗位,而是直接说副科岗位。
所以,不清楚你所谓的“副科”是平常的口头表述还是正式的书面行文?
假如是正式的书面行文,那么,你应该是提拔到了机关担任副科级职务,例如街道的办事处副主任、县局的副局长等等,此时,你的身份就变成了行政编制的公务员,人事关系要调入机关之中。
假如是平常的口头表述,那么,你多半是在事业单位中提拔到了管理8级岗位,例如市农业农村局下属的农机总站副站长等等,此时,你的身份就仍然还是事业编制的干部,人事关系仍然保留在事业单位之中。
不过,我个人猜测前者的可能性很小,原因很简单,如果从事业编制变成行政编制,是需要办理调任手续的,需要组织考察、党委(党组)开会决定、任前公示、市级以上公务员局审批的,还要填写《公务员登记表》,流程是非常繁琐的。
所以,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,你应该仍是事业编制的领导干部,没有填写《公务员登记表》。
最后,谈一下参公事业单位的有关情况。很多人以为参公事业单位中的干部是公务员,其实不然。
例如,县委党校中的副校长仍然是事业编制,只是参照《公务员法》管理,属于参公人员。
所以,如果你提拔到了参公事业单位中的副科级职务,也不属于公务员,而是填写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机关(单位)工作人员登记表》。
欢迎关注@瑛杰小猪,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。
成都市晋升为四级调研员有什么待遇?
一直从事职级工作,我来给你回答一下,四级调研员是公务员职级的一个级别,大概相当于小副处,可以享受和副处差不多的经济待遇,也就是工资福利奖金等待遇,但是不享受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。
四级调研员,一般是由正科级领导干部先晋升一级主任科员,然后通过二次晋升才能到四级调研员。
正科级晋升四级调研员增加工资是多少,我们一起来计算以下,这个过程包括两次晋升,工资也是两次晋升,就是一级主任科员的晋升和四级调研员的晋升。
根据测算,两次晋升后,基本工资增长250元左右,地方津补贴增长450元左右,其津补贴增长300元左右,总体增资额度应该在1000元左右,扣除多缴纳的公积金、保险等,到手应该是在800元左右。
晋升四级调研员后,办公面积、阅文权限都都没有改变,只是工资福利增长上去了,也就是说你可以享受副处的工资,但是不用干副处的活,挺好的。
成都旅游业未来将如何发展?
茶人小沈
说来也算有缘,认识小沈,只因宝山红茶。说他是茶人,是近两年的事情。
他是地道的宝山人。他说,他的老屋在一个叫做沈家坪的地方,那里很偏僻,出产的庄稼旧时一点玉米,再就是一些阔叶树,一家人吃不饱,祖辈便从沟内搬迁出来,几经辗转,在如今家的地方落脚,一直到现在。
他和众多四川人一样,喜欢喝茶,与众多川人一样,乐意做茶馆,一杯一元钱的素茶,陪伴着麻将,能够混上一天的日子,至于为什么去喝茶,像他这一辈人知晓的很少。到了小晌午,几个伙计一起到附近小饭馆,或者小面馆,填饱肚子,又到茶铺喝茶,到了黄昏时分,便回家了,毕竟还有一个家。他的父母,是勤劳的宝山人,经历过一个村子从贫穷到富裕的蝶变,自然也有着一种传统,经常说给小沈来听。要说他能够接受多少,连他自己也说不清。
后来,他成家了,也有了自己孩子。但他改变多少,还是说不清楚。他和许多山里人一样,以自己的眼睛看着周围的变化。父母喜欢养猪,他开始并不喜欢,后来,一个朋友吃了他家的腊肉,以为一个山中的朋友应该养猪,毕竟他有个自己的家,至少基本维持下去。与朋友一起喝茶,绿茶一杯,让他改变了一些,学会了养猪,母亲制作的腊肉,还有了一个牌子:老岩窝!
老岩窝是个老地名,距离小沈现在的家并不远。他的家,是一个能够接待四十多人的农家乐,每年忙上两个月,下半年有忙着杀猪做腊肉,空闲时候,还是去街上茶铺喝茶聊天。一天,村上要他和宝山女婿徐世洪一起创办宝山茶叶,他还有点懵。他还不知道,这是他成为茶人的开始。于是,有了他和我认识的经历。上善茶楼,是一个依靠龙槽沟来修建的茶厅,应该是宝山村最早接待客人的地方,仿古的建筑,是外地人看见宝山印象的地方。
在这里,我认识了小沈。他个子不高,说话莽声莽气,,也带着他这个人的性格,话语一点弯也不会转,也不怕得罪人。当天,我们一起去了牛圈沟,看见了老茶树。他和徐世洪前面带路,来到一个叫做小黄坪的地方,看见百十株老茶树,生活在岩石的世界,真的给人一种不同的感觉。
茶本是草木,从一片树叶到到杯中的茶,经风沐雨,浮浮沉沉,却总是包容,终归于静。而小沈这个人,有点像茶叶的人生,经风沐雨,浮浮沉沉,。开始,他与许多创业的人一样,还没有经历过如何去做。采茶,是茶叶生产的开始,对于小沈来说,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他还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,去学习。
手下之功,好像很容易学的。但如何适合后来的茶叶萎凋等等工序,尤其是生产红茶,真的需要去好好学习采茶的全部过程。小沈站在茶园,学会了一芽一叶,一芽二叶等专业术语,也能够顺利地采茶,速度也有了进步。半年以后,当我看见他采茶,真的让我感觉这个中年人的变化。一天,我与村长任兵一起品宝山红茶,说起小沈的变化,感觉到一种与他人生经历,前所未有的努力。任村长说了这样一番话:宝山人,就是需要这样的变化,我们也希望有着这样的变化。
是的,当把几百万的创业思路交给小沈和徐世洪的时候,贾青书记、任兵村长的手心还是捏了一把汗:毕竟,宝山这个地方,要在这个时代再进一步,需要的善于用人,大胆地用人,希望他们能够再创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。
彭州的茶,早在西汉便享誉四川,一个叫做王褒的人,曾经来过湔山,写下了《僮约》记载茶事的文献,现在被公认为全世界第一篇记载茶事的文献;而唐代陆羽写的《茶经》更是第一篇专业的茶书,对彭州茶有着很大的褒奖。湔江发源彭州境内,是茶的故乡,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茶事。而小沈能够成为茶人,确实是宝山村领导坚定的信心,这里,真的有着几十年以来,宝山精神的延续。
不会就学。这是村党委、村委会要求每一个宝山需要去做到的。小沈,在采茶、制茶、卖茶等过程中,用了三年时间,从过去的茶客,到如今的茶人,说明这样一个人生过程:品茶,闻香,浅啜,初入口的热汤顺喉而下,逐渐温暖,及至入胃,却是一股暖意绵延。
前年谷雨,小沈和徐世洪带着一群采茶人,前往牛圈沟祭拜山神,以古老的方式喊山。当我站立在旁边,感受其中。他们点上一支香,敬拜曾栽下古茶的祖先,然后煮水、泡茶,浮躁的心便在在四散的水汽中氤氲沉淀。
小沈说了这样的话; 这样的时候,远离了人群和喧嚣,有茶,便是心安。
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,告诉所有的彭州人,在山中,有着两个宝山人,静静地作者自己的事情:把宝山红茶介绍给大家,让人们感受,宝山的精神,如何在细小的变化中发扬光大。
我和来自福建的茶客以及彭州城里的一位茶客,聚集在古茶树下,青瓷素盏,红汤白瓯,举手投足、一呼一吸之间,都是静的。
是的,从一个普通的宝山人,到一个事业的管理人,对于小沈而言,真的有着一段人生的洗涤。几年的不断进步,从一个侧面感觉到一个村庄的变化,一个人的改变。而在宝山红茶,仿佛浩大天地间,只剩下一茶一人。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本站原创或收集发布,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撤除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028.com/post/515.html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