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有人说一个人再没钱也要穿好一点?
我家乡有一句很朴实的话:人穷衣帽,屋穷扫帚。
一个房间,如果没有一个扫帚去打扫收拾,就一定很脏。
一个人不穿戴好,就会象一个乞丐一样,显得很穷酸。
我家里过去穷,我娘几年也难做件新衣,她每次去外婆家时,才穿那件看来比较好的衣服,回家以后立即洗好收藏备用。一件衣服穿几年依然象新的一样,这就是我娘当家的秘密!
我们家家底薄,一般来说,几年才添一套新衣,所以我妈的手很勤,衣服常洗常缝补。她常教我说:笑烂不笑补。衣服烂了不补,会惹人笑,如果衣服破了而立即补好,别人不会说你的,我妈针线活很内行,经她缝补过的衣服很难看出破绽。
平时在家穿戴不讲究,没钱拿什么买新的?只有出门的时候,一定要穿戴整洁!这就是我们穷苦人家治家的土办法!
所以现在条件好了,人们就更加注重穿戴,虽然我们依然比较拮据,但每次学校要买校服时,我们都会配合学校,第一时间把钱给孩子们拿去买校服。
我们这里的人,一般都比较爱面子,他们常说,宁可饿肚子,不能扫面子!就是说宁可吃差些,但穿戴还是要讲究!
外表美,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。
从古到今,中国哪个省的教育水平最好?
既然说是从古到今,当然得先看一下古代的情况了,最直观的就是各朝各代科举考试的状元和进士数量了。
首先是状元:
嗯,江苏第一,浙江第二,福建第三,然后是江西和山东。这个结果其实和现在的情况蛮接近的,例如亲爱的广东不管古代还是现代,都是敬陪末座……
其次是进士数:
总算下来,依旧还是江、浙、闽的天下,山东和江西陪跑。河北的话,从清朝开始坚挺起来,一直到现在的北京和天津……
所以说江、浙、闽三省在古代教育水平最高应该没什么异议了吧。
然后看看高考的状况:
这个数据比较颠覆,但是正常情况下,像排名前3位的北京、天津和上海应该属于剔除范围,道理大家懂的……
而之后的宁夏和青海也是类似情况,毕竟国家有所照顾,那里的考试数量也不多,还有不少其他省市过去蹭的……
除去这5个以及之后的内蒙古和新疆,排前三的是山东,福建和浙江,这个情况和之前古代的状况略有差距,但是变化也不算太大,毕竟山东在古代科举方面的表现也一直都是稳定前5的,好歹也是孔圣故乡。
倒是江苏的名次下跌的厉害。如果对这个结果还有怀疑的话,下面这个是2017年的录取率,我特别贴出的是与江苏一样同属自主命题的省市。很遗憾,江苏在其中的排名还是不高……
这样算下来,在古代,江苏明显是一支独秀,不过最近几年,有明显的下滑,倒是福建、浙江和山东的表现始终稳定,江西则是明显掉队了。
九品中正制的出处和发展史是怎样的?
九品中正制,又称九品官人法,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,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,于黄初元年 (220年)由命其制定的制度。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,其标准有三:家世(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)、道德、才能。中正对人物的道德、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,称为“状”。中正根据家世、才德的评论,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,称为“品”。品共分为九等,即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。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。一品无人能得,形同虚设,故二品实为最高品。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(上品),以后降为卑品(下品)。
魏晋以来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,把人依据品行分成九等,由中正官品评向政府推荐,长此以来举荐由世家大族把持,形成上品无寒门、下品无士族的现状,士族和庶族界限鲜明。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本站原创或收集发布,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撤除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028.com/post/3143.html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