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昆在相声界是功底较深的大师吗?
答案就两个字:不是。
而且姜昆还属于功底特别浅的演员,用演员的定义来考量他的话,他属于那种戏路特别窄的演员。姜昆有两段相声被人视为艺术高峰《如此照相》和《虎口遐想》,我们来尝试分析下。
《如此照相》于1979年创作,当时四人帮刚刚垮台,整个社会都很茫然,尤其是那些耽误十年青春的年轻人。《如此照相》很好的借助了小青年和长者的对话,对四人帮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。
姜昆扮演的小青工和李文华扮演的老工人,很贴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需求。这时姜昆29岁,很符合角色定位。
《虎口遐想》创作于1987年,当时社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,经济的增长、思想的开放让人们开始渴望幸福。
姜昆扮演一个大龄青年失足跌入虎山,即使在虎口,他还是想着女孩是不是对自己有意思,想着搞对象。这时姜昆37岁,也很符合角色定位和社会背景。
李文华和唐杰忠都比姜昆岁数大,他们站在姜昆边上扮演长者可以弥补姜昆扮演的角色缺陷,因为姜昆都是扮演那种咋咋呼呼的小青年。
但是等姜昆换了戴志诚做搭档的时候,原先的角色定位失去了偏差,戴志诚整整比姜昆小十岁,他无法再按照姜昆的角色定位去配合,于是姜昆再也不可能出《如此照相》《虎口遐想》这样的作品。
假如姜昆具备相声功底,那么他完全可以换个身份去扮演长者,继续原先的套路表演,但很可惜他不具备这个能力,于是我们只能尴尬的看着姜昆装嫩而戴志诚扮老。
你认为正史上魏明帝曹叡厉害吗?有多厉害?
在魏国所有皇帝里,我认为魏明帝曹睿是最厉害的一人。下面我举些事例说明。
第一,曹睿是秦皇、汉武之类的皇帝曹睿早年比较坎坷,生母甄氏被父亲魏文帝赐死,他被郭皇后收养。可以说,他的处境是很难的,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。故而他少年老成,不过问政治,不与任何文武大臣来往,明哲保身。在魏文帝临死前,才指定曹睿为太子。因此,曹睿刚登基时,文武大臣对这个皇帝毫不了解。
曹睿登基后,首个接见的人是侍中刘晔。刘晔是著名的谋臣,他入宫与新皇帝谈了一天。出宫后,大臣们纷纷前来打听他对新皇帝的印象。刘晔对曹睿的评价是:是秦皇、汉武一类的雄君,只是才能略不及。
事实证明,刘晔的看法是基本符合事实的。
第二,曹睿在军事上有过人的本领曹睿刚登基,孙权便迫不及待发动进攻,兵临江夏郡。当时魏国大臣纷纷要求新皇帝出兵救援江夏。曹睿在军事上的第一次亮相,就令所有大臣耳目一新,他判断说:孙权的东吴军队以水战见长,可是他却弃船而走陆路,可见是想趁我们不备发动突袭。兵法说,进攻一方的兵力至少要是防守一方的两倍,孙权兵力不足,不会在江夏久留。
果不其然,孙权攻打江夏不下,不敢恋战,不久后引兵而去。从这里可以看到,曹睿在分析敌情上,确实非常高明。
第三,确定防御诸葛亮北伐的基本战略方针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后,魏明帝曹睿听从孙资的建议,确定对蜀作战的基本方针。这个方针就是:以防守代替进攻。把兵力布置在重要的战略据点,凭险而守,虽不足以反击,防御绰绰有余。以不变应万变,把蜀国军队拖垮,魏国就能日益强盛,形成绝对的优势。
诸葛亮兵出祁山后,关中震动。这时曹睿非常冷静、从容,他自信地说:“诸葛亮本来有险峻山地为依托,现在却自投罗网,犯了兵家之忌,这次定要击破诸葛亮。”于是他派遣张郃率五万人马驰援陇右。果然张郃不负所望,在街亭大败蜀军。当时魏国国力远强于蜀国,面对弱国进攻,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反客为主,进攻蜀国。但是曹睿却能站在战略高度,看到蜀军北伐的种种弱弱,以守代攻,把蜀国拖垮,这是相当有远见的。
第四,知人善任,重用司马懿曹睿在用人上可谓知人善任,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重用司马懿。
在曹操、曹丕时代,司马懿虽然官运亨通,但是却没有亲自指挥大军、独当一面的机会。是曹睿慧眼识英雄,把司马懿这把锋利的刀用在战场上,从此,司马懿有了宽广的表演舞台。司马懿一亮相,就千里奔袭孟达,打得非常漂亮,堪称三国史上一个经典战例。公元230年,由于曹真去世,曹睿把司马懿调到西线,嘱咐说:“西方有事,非君莫可付者。”
为了打败诸葛亮,皇帝曹睿下发一诏书给司马懿,指示说:“一定要坚壁清野,采取守势以挫敌之锋芒。敌人进攻不能得逞,撤退也捕捉不到战机,时间长了粮食就会耗尽,又不能抢掠到物资,势必要退走。等他们撤走时,再去追击,这乃是全胜之道。”
曹睿的军事见解,实不在司马懿之下。我想,如果曹睿亲自带兵打仗,或许也是一代名将。
以上这些例子,都可以看出,曹睿的确是个非常出色的皇帝。他雄才伟略,有独立且高超的见解,有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,知人善任,目光宏远,堪比秦皇、汉武。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本站原创或收集发布,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撤除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028.com/post/3005.html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