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皇帝又叫“陛下”,这事你怎么看?
这回呢,咱们说说“陛下”,这个都知道呀,这是古代臣子对皇帝的敬称。甭管您是看古装剧呀,或者是小说呀,总能看见这词儿。可是什么是陛呀,为什么要称皇帝为陛下呢?
陛的本意呢,就是台阶,《说文解字》里说了,“陛,升高阶也”。不过后来呢,特指了,只有帝王宫殿的台阶,才能叫陛呢。咱们中国的建筑呀,特别是古代,它都有一个台基,基座儿,它不是跟地面儿一边平的。现在也是,您看现在盖得楼房,那一楼也不是跟地面一边齐的,一进楼道门,也得上个几节台阶才是一楼呢。以前那四合院更是这样。那有一个台基,要想上去,就必须得有台阶,那要想进入堂屋,就肯定要上台阶,唉,这叫升阶,所谓的,登堂才能入室呢。再有,过去那官儿公开办公,为什么叫升堂呢,也是这个意思,他得上台阶才能进入大堂呢。
普通的官员都是这样,那皇帝上朝就更特殊了,在这金銮殿里边,他得再修个台子,他在上边,文武百官在下边,皇帝吗,他得比别人都高。那这台子上边呢,还得用朱砂涂成红的,这叫丹墀,那上丹墀的台阶,叫陛,而且有规定,“天子之陛九级”。
那在这陛下边,两侧呢,是这个拿着兵器的武士、侍卫,唉,得防备着有人刺王杀驾。汉代的大文学家蔡邕在《独断》里就给解释了,“陛下者,陛,阶也,所由升堂也。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,以戒不虞。群臣与天子言,不敢指斥天子,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,因卑达尊之意也。”唉,在这个金殿上,大臣和皇帝离得还挺远,一个在丹墀上边,一个丹墀在下边,还隔着九阶台阶,那大臣要跟皇帝说点事儿,就得扯着脖子喊,哈,要不听不见。那皇帝要跟大臣说话呢,也得玩儿命嚷,这不像话呀,所以,这大臣要是跟皇帝启奏点什么事儿,都得叫这陛下的侍卫帮他转达。唉,大臣一喊“陛下”,那侍卫就知道,他要跟皇帝说事儿了,赶紧过来听他要说什么,好帮他转达。所以就这么着,一来二去的,这“陛下”就成了对皇帝的敬称了。
同时呢,这“陛下”,也是外国使节和皇帝之间最近的距离了。您看那荆轲刺秦王,他带着秦武阳上了金殿,到了这陛下边,这秦武阳就怂了,啊,书上写“至陛下,秦武阳色变振恐。”那荆轲怎么能接近亲王呢?那是嬴政要看地图,特许他“升阶纳陛”。
还有个词儿,叫殿下,这个殿下呢,一开始和陛下一样,都是对皇帝的敬称,可是后来这个陛下专用于皇帝了,那这个殿下呢,就降级了。汉魏以后,对这个诸侯王呀,太子呀,都称殿下了,到了唐代以后,对这个皇后呀,皇太后呀,也都称殿下了。
“陛下”一词最初来源何处?
大家都知道“陛下”一词是臣子对君王的称呼,自秦以后,只用来称呼皇帝一人。
而其实,“陛下”中的“陛”即指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,又因为古代只有王或者诸侯才有资格在自己的居所建造台榭,久而久之,“陛”就特指君主宫殿的台阶。
那么,为什么“陛下”一词由建筑构件变成了一种尊称呢?在古代,这条通往君王的台阶是有侍卫把守的,只有经过陛下的允许才可以登阶升殿,见到君王。
“皇帝陛下”即是通过陛下的卫士问皇帝转达的意思,表示卑者向尊者进言。
蔡邕《独断》卷上:“谓之陛下者,群臣与天子言,不敢指斥太子,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,因卑达尊之意也。”
后来,“陛下”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了。“自古以来未尝有,五帝所不及。”
也就是说,到了西汉,以“陛下”代指皇帝已经被大家普遍接受了。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本站原创或收集发布,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撤除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028.com/post/2931.html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