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能谈谈满清时期的文字狱?
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文化洗劫事件,不是秦始皇的“焚书坑儒”事件,也不是汉朝的“罢黜百家,腰斩杨恽”事件,而是清朝乾隆年间制造的焚毁书籍和文字狱案。
在中国历史上,禁书、毁书和文字狱,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、汉武帝的罢黜百家,到查禁《史记》、苏轼乌台诗案等,类似的事件代有发生,但其规模都远比不上乾隆制造的禁毁书籍和文字狱案。
清代,满族入主中原,屡遭汉族知识分子的抵制和反抗。为了打击排满情绪,维护清朝的统治,清朝统治者制造了多起文字狱,用以打击迫害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。早在康熙、雍正时代,凡案中查获违禁的“逆书”,都一律予以销毁。但是,这仅限于个别人和个别地区。
到了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乾隆皇帝一方面打着“开四库之馆、求天下之书”的旗号,说是“开四库馆”,为的是编纂《四库全书》,而另一方面则居心叵测地行“寓禁于征”之实,大量禁止和销毁对清朝统治不利的图书典籍,并且在编纂《四库全书》的过程中,以统治者好恶肆意篡改众多诗书文献的内容。乾隆三十九年(1774)八月,乾隆皇帝颁谕各地:
“明季造野史甚多,其间毁誉任意,传闻异词,必有诋触本朝之语,正当及此一番查办,尽行销毁。”
并指示将清洗的重点放在江、浙两省,对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湖南等地也不能放松。谕旨下达后,各地督抚奉旨查办,对明末清初之书查禁尤严。当时,访查书籍颇为卖力的有:江西巡抚海成,两三年间毁书即达八千余部;浙江省总计奏缴二十四次,毁书达一万三千八百六十二部;其他各地官员,也竭力苛细搜求。但乾隆皇帝仍不满意,又于乾隆五十七年(1792)再次下谕,要各地严加查禁。
乾隆毁书的另一个特点,是把“寓禁于征”和兴文字狱结合起来。乾隆四十二年,江西王锡侯《字贯》案发,朝廷借机搜访一切违碍书籍,并对查办此案不力的江西巡抚海成治以重罪。一时,各地官员更是细加搜求,把禁书无限扩大,从开始限于明初的野史、诗文、官员奏章、记事等,扩大到所有的信札笔记、诗文杂著,乃至小说、戏曲和地方志等,并把毁禁的上限上溯至宋元时期。就这样从查办文字狱而大量禁书、毁书,又从查缴禁毁图书而大兴文字狱,实行大规模的文化洗劫。
乾隆皇帝下令查禁销毁图书的活动持续多年,致使全国大批图书、文献典籍被查封、焚烧,大批犯忌人员惨遭杀戮,并牵连众多无辜。乾隆制造的禁毁书籍和文字狱案,无论从范围、规模看,还是从洗劫后果看,都堪称中国之最。
陛下、殿下从什么时候开始指皇帝和皇子?
“陛下”这个词原本是指宫殿里的台阶。
中国历史上最早称皇帝的是秦始皇。秦统一了中国,自认为“德比三皇,功高五帝”,然后取“皇”和“帝”两个字,组成皇帝这个词。
因为嬴政是首位称皇帝的人,所以他自称“始皇帝”。然后二世、三世……。
秦始皇在统一中国时,灭了六国,势必和一些国家的后人结下灭国之恨。比如韩国的贵族子弟张良就特别恨秦始皇,张良的老爸原来是韩国的丞相,本来张良是官二代,结果一夜之间成了亡国奴。
张良为了报仇,用金钱收买了一位大力士,二人在秦始皇巡视到博浪沙时,出其不意试图暗杀秦始皇。
大力士用铁链锤击碎了秦始皇的坐车,结果里面不是秦始皇而是秦的替身,张良刺杀失败。
秦始皇虽然没受伤害,但吓得不轻,从此后小心翼翼。在宫中,他不允许手下靠近他20步范围之内。
在秦始皇进入宫殿的台阶上,两边有侍卫把秦始皇拥在中间,旁边有侍卫长观察周围情况。
当有特殊情况时,侍卫长不能直接喊“秦始皇如何如何……”这是对皇上的大不敬,但是又不能不提醒,怎么办呢?
侍卫长于是就用“陛下”这个词代指秦始皇。也就是说,喊“陛下”秦始皇就知道是喊他的,这也许就叫做“约定俗成”吧?从这以后,“陛下”就成了皇帝的尊称。
换言之,“陛下”成为皇帝的尊称是从秦始皇开始的。今陛下兴义兵,诛残贼,平定天下,海内为郡县,法令由一统,自上古以来未尝有,五帝所不及。——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由上面得知:“陛下”原本是指宫殿的台阶,“殿下”原本是指殿阶之下。既然皇帝能称陛下,以此类推,人们到后来把皇上的儿子称为殿下。
最早称殿下的是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。汉初的诸侯王也被称为殿下,三国时,皇太后、皇后也称殿下。到了隋、唐时,“殿下”才成了专指皇上儿子的名词,一直到明、清两朝都是如此。
文/秉烛读春秋
非特殊说明,本文由本站原创或收集发布,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撤除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s028.com/post/2868.html
评论